在2025年8月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滨滨学堂”的窗户,洒在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上。那天,我与孩子们一起走进了甲骨文的神秘世界,共赴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奇妙之约。
当“田”字的甲骨文字形出现在屏幕上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像我们村的田地!”那纵横交错、整齐划分的线条,仿佛将一片片阡陌纵横的农田搬到了眼前,也把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生动地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先民劳作的好奇与敬意。“天”字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想象。在甲骨文中,它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头顶一笔直指苍穹。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喊道:“是巨人在看天!”这个充满童真的解读,让古老的文字瞬间有了童话般的色彩。“牧”字的出现,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字形中一个人手握棍棒,赶着一头牛,孩子们立刻模仿起赶牛的动作,嘴里还喊着“驾!驾!”笑声、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古人在辽阔草原上放牧的身影。“黍”和“麦”二字,则像打开了一本农业的史书。沉甸甸的穗状线条,让人仿佛闻到了谷物成熟的清香,也听到了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声音。孩子们小声嘀咕:“以后要好好吃饭,不浪费粮食。”这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看到了文化种子在他们心中悄悄发芽。
看着孩子们举着自己创作的甲骨文字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忽然明白: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让“田”唤起对土地的热爱,让“牧”传递生活的智慧,让“黍麦”教会珍惜与感恩。
这堂课结束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愿做孩子们的文化引路人,带着他们一步步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生长、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历史学师范类学生,我深知历史不仅存在于厚重的典籍和博物馆的展柜中,更应该鲜活地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这堂课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未来的职业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在播撒文化的种子、塑造民族的记忆。甲骨文的一笔一画,不仅是古人的生活印记,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当我真正站在讲台上时,能够用更多这样生动的方式,让历史课堂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思考未来。这不仅是我的职业理想,更是作为一名历史学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署名,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