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在县级旅游景区,特别是乡村旅游领域,受资金短缺、客流量有限等因素制约,组建专业演出团队、培育优质演艺项目困难较大等问题,临沭县创新探索出送戏下乡与景区演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一、定标准严把关,推动庄户剧团升级。一是机制领航,把稳方向之舵。积极构建全方位主导体系,从艺术创作源头到舞台呈现终端,全程介入业余文艺剧团管理。精心搭建艺术质量把控与意识形态审查双保险机制,对每场演出内容、表演形式严格审核,确保剧团在弘扬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的航道上扬帆远航,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政策助力,激发参与热情。巧用政府购买服务这一政策杠杆,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引导基层文艺剧团投身多元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传承传统文化、宣传政策方针等都能获得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极大激发了剧团积极性,使其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融入,成为文化传播的活跃力量,为“送戏下乡”等活动储备丰富资源。2024年,就有超过300场次的文化活动因剧团积极参与而成功举办,覆盖群众达10000余人次。三是评核驱动,催生专业蜕变。在“送戏下乡”中创新引入竞争评核体系,每年年初邀请市级专家组成评审团,从演员专业素养、演出实际效果、硬件设施条件等多维度量化打分。将评定结果与政策扶持、资金奖励、培训机会挂钩,形成“优者更优、后进追赶”的良性循环。2023—2024年,送戏下乡庄户剧团从6支增至11支,参与商业演出场次比往年增加60%,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观众反馈良好。
二、强队伍育人才,实现剧团自我“造血”。一是计划先行,广撒人才种子。依托“星辰计划”文艺人才培育品牌,制定系统人才培养规划。每年年初开设舞蹈、戏曲、曲艺、创作等多领域公益性培训课程,面向乡村文艺爱好者广泛招生,挖掘潜在人才,为庄户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夯实人才根基。自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培训学员达5000人次,成为剧团骨干力量。二是精准滴灌,提升专业技能。针对入选送戏下乡的庄户剧团,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专业人员深入剧团,从主持、演唱、表演技巧到化妆、调音等细节全方位指导。同时,聘请业内知名导演、演员开展集中授课,提升剧团骨干专业水平。发动本县优秀文艺工作者与剧团骨干结对帮扶,以一对一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整体业务能力,文艺演出质量显著提升。三是模式革新,实现自主发展。通过人才培育与指导,助力业余剧团摆脱松散组织模式,建立现代管理体系。从人员分工、演出策划到市场运营,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运作。剧团不再依赖外部扶持,而是凭借自身人才优势与管理效能,实现自我“造血”,适应市场变化,满足观众多元文化需求。
三、搭桥梁巧定位,小型演出赋能乡村游。一是政企携手,共绘文旅蓝图。积极主动开拓演艺市场,持续加大文艺剧团与涉旅企业的合作力度。由政府担当“红娘”牵线搭桥,采取市场化运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促成本县优秀文艺剧团与城投集团、利城文旅集团等涉旅企业达成长期深度合作协议,构建起“你帮我宣传、我帮你发展”的互利共赢良性运作机制,强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外拓平台,拓宽发展空间。秉持“走出去”战略,借助群众文化品牌影响力,为剧团搭建对外展演平台。组织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文艺赛事,让剧团在更大舞台锻炼成长。通过对外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拓展业务范围,开拓农村以外演艺市场,增强市场适应能力。近两年来,剧团参与对外交流活动20余次,知名度大幅提升。三是景区深耕,点亮特色之灯。在景区内大力培育小型剧场,与实力庄户剧团签约。深挖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小戏小剧、文艺表演为载体,打造“轻量级”小型演出,将地域特色文化生动呈现给游客,彰显乡村文化魅力,延长游客停留景区时长,丰富旅游体验,赋能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临沭县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