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智慧课堂与新高考改革为主题的智慧教育三十人论坛在济南举行。山东省智慧教育研究院特聘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与山东各地市共计三十余位校长共同出席此次研讨会,围绕着智慧课堂与新高考改革展开研讨。本次大会由山东省智慧教育研究院主办,希沃独家协办。

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名誉会长王本中校长做题为《新高考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学知名专家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做题为《当前高中教育面临的挑战困惑与攻坚战》;山东省新时代教育研究院院长李嘉庆做题为《新高考改革政策分析与应对策略》的报告。
在校长交流研讨环节,临沂第四中学的孟黎校长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新高考备考路径探索介绍了临沂四中经验。孟校长从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学生、未来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未来教育更具有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等特征,教育信息化要从数据大转变为大数据的优化路径,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智慧课堂。智慧教育永远在路上,孟校长还介绍了“336导学一体”教学策略、智慧课堂教学模型等给学校带来的成效,表示教育必将走向大数据支撑下的诊断、激励、补偿、评价,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提供依据,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提供环境条件。

临沂第四中学孟黎校长
沂南山大华特卧龙学校邵长松校长,就优质资源助力新高考探索培优提质等内容展开论述,面临新高考的选科走班、等级赋分、顶层理论等,使学校、教师、学生都面临新的挑战,而在成熟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引进利用优质的校外资源,探索高中学生培优提质成为思路之一,而新形势下,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但使用技术的教师却会取代不适用技术的教师,未来学校的发展特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为支撑,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和教活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

沂南山大华特卧龙学校邵长松校长
河南大学蔡建东教授,就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浪潮与当前形势的矛盾点,表示教育者应坚信技术是一种自主和变革的强大力量,技术的扩展不是连续的渐进的演化过程,而是一种革命性的突变过程。应用驱动最关键主体是教师,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教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蔡教授提出教育信息化不是要遵循技术的逻辑,而是教育的逻辑,教育信息化犹如迎面而来的一股浪潮,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冲浪。

河南大学蔡建东教授
智在课堂、慧及校园。北海第七中学的郭军校长就在智慧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学校的初衷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来助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使教与学不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构建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智慧课堂,而目前学校全员全学科使用pad教学的一所高中学校,现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学情的“SPT”智慧课堂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复制给兄弟学校。郭校长引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话,智慧的标志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表示现代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课堂的智慧化走向学校的各项管理中全面智慧化。

北海第七中学郭军校长
山东省济宁第一中学的王子峰主任就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分享,疫情给教学、备考带来的新的变化和挑战,学校师生积极进行线上教学实践,学校的智慧课堂发展经历了学会用、用起来、用得好、创特色四个发展阶段。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在校园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校园应用中普及,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济宁一中提出了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物联网+云计算的智慧校园发展模式,势必将极大地推进“以数字为中心”的数字校园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校园的发展。

山东省济宁第一中学的王子峰主任
希沃教育研究院专家顾问刘寅喆介绍了教育信息化助力新高考的高中学习质量提升方案,就高中学校如何结合学情制定培优方案,使强基及竞赛相结合,带动教师的教研水平,开展教学融合,从目前高中学校尖子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说明了尖子生的培养应掌握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为公校赋能的大方向、大原则,从高一抓起的“三位一体”融合训练与互补性培养、分层精准教学资源、校本教研服务的智慧课堂方案相结合,解决学生的分层教学问题、优生的培养问题、学生个性化学习问题。

希沃教育研究院专家顾问刘寅喆
山东省智慧教育研究院致力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打造教育创新研发平台、教育决策咨询平台、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和教育示范推广平台,开展有前瞻性、可落地的研究与实践,应对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希沃通过与山东省智慧研究院深度合作,从论坛中学习新技术、新思想,以教师的教与学逻辑不断优化技术标准,同时,希沃智慧课堂也将通过云端备课,提升课前效率;多屏互动,实现高效信息共享;即时反馈,留存学情数据和分析等工具,为智能时代的新高考改革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