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全国首家“绿皮车厢图书馆”在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开放。这节由22型客车改造的“鹅潭·铁韵书吧”,保留了旋转吊扇、木制硬座等历史元素,新增空调、自助借还书机等现代设施,馆藏3700余册图书涵盖铁路专题与人文社科领域。作为广州图书馆直属分馆,该空间实现全市1200个服务点通借通还,试运行期间日均接待超500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地标。
文化传承,工业遗存里的时代记忆活化。在22型客车1959年投产、1994年停产的时空坐标中,改造工程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将行李架改为照明灯带、硬座改造为阅读卡座,既保留了蒸汽时代工业美学,又注入数字时代文化功能。这种创新实践与国铁集团、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的铁路文物普查形成呼应,通过将退役车厢转化为文化载体,让1950年代制造的客车车厢从运输工具升级为文明传承的“移动博物馆”,印证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让文物活起来”的战略导向。
教育创新,轨道上的全民阅读新场景。车厢内特别设置的“读懂广州”专题书架与儿童绘本区,构建起立体化阅读生态。这种设计巧妙契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通过将铁路博物馆年均40万的客流量转化为阅读流量,使单日最高800人次的接待量成为文化传播的精准载体。相较于上海奉贤的火车头书屋,广州项目更突出“铁路+图书”的跨界融合,其配备的VR设备与数字资源库,让《中国铁路百年》等专著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知识传递,展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范式。
社区融合,城市文脉与铁路精神的双向赋能。作为广州“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最新成果,该分馆通过“1个中心馆+多个主题分馆”的服务网络,将文化供给延伸至城市末梢。其选址黄沙车站旧址的深意,在于构建“站城融合”的文化枢纽,既延续1907年粤汉铁路起始站的历史文脉,又通过每月12场的铁路主题读书会、非遗技艺工作坊,打造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社区文化客厅。这种模式比陕西洋县图书馆的“流动服务车”更具场景沉浸感,使文化惠民工程从“有书读”升级为“读好书、善读书”的深度服务。
当绿皮车厢的齿轮与书页的翻动声在博物馆空间交织,人们看到的不只是文化载体的创新,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这个承载着工业记忆与人文温度的公共空间,用3700册图书搭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轨道,让每一段旅程都成为文明传承的生动课堂。(李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