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鲁南大地,薄雾尚未散尽,临沭县曹洼大集已渐次苏醒。农历每月逢四、九的清晨,从临沭县曹洼大集入口开始,两公里长的街市便被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填满,近百个摊位沿道铺开,从清晨到日暮持续沸腾。这个承载着数百年市集传统的场所,如今正以“烟火气+文化味+文明风”的独特姿态,从乡村集市蜕变为兼具民生温度与文旅价值的县域新地标。
曹洼大集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五杂俎》中“山东人之集”的记载,印证着这片土地上市集文化的悠久渊源。历经数百年传承,如今的曹洼大集仍坚守着农历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的“生物钟”,成为临沭规模最大、辐射最广的集市——不仅吸引本地群众,更有外地游客专程驱车而来,单日客流量常超万人,交易额可达数百万元。
烟火气是集市的底色,而舌尖滋味则是曹洼大集最动人的招牌。入口处,传承四十年的油煎包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5毛钱一个的亲民价格,搭配“水煮后油煎”的传统工艺,六分钟就能出锅220个,焦脆外皮包裹着牛肉芹菜或萝卜馅料,咬开瞬间鲜汁迸发。不远处的年糕摊蒸汽氤氲,黑米蜜枣的传统口味与黄米、紫薯、黑米分层的新式年糕相映成趣,黏软香甜中藏着浓浓的乡愁记忆。20元一碗的全羊汤分量扎实,5元一大份的酱香饼香气扑鼻,加入大葱辣椒的临沂炒鸡鲜香过瘾,再配上刚出锅的糖炒板栗,十几元便能让食客吃得心满意足,地道风味成为游客必打卡的“舌尖盛宴”。
除了烟火滋味,非遗文化与红色记忆更赋予集市深厚底蕴。作为“柳编之都”,曹洼大集东南角的非遗专区堪称“指尖上的非遗课堂”,1400多年传承的柳编扭编技法,将沭水滋养的杞柳化为花篮、屏风、“临沭有礼”文创摆件,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在此碰撞融合。烙画葫芦摊位上,十二生肖、花鸟图案栩栩如生,传承人现场讲解技艺渊源;节庆期间,剪纸、面塑摊位前人头攒动,一件件作品凝结着民俗智慧。日头升高时,南头的露天戏台便会响起柳琴戏,《喝面叶》的滑稽表演引得全场大笑,七旬老人演唱的三弦书《孟良崮战役》,则让游客在弦音中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
如今的曹洼大集,更实现了“烟火气”与“文明度”的双向提升。当地通过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将集市分为美食区、非遗区、牲口行、百货区、山货区等,增设休息座椅、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保洁人员定时巡逻清理,让逛集体验更舒适便捷。集市上,穿西装用计算器谈生意的年轻商贩与裹头巾挑布料的老人相映成趣,举手机直播带货的创业者与蹲在茶摊聊收成的老汉和谐共处,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
小集市撬动大经济。曹洼大集不仅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民生载体,更串联起柳编研学、乡村采摘等多元项目,成为临沭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正如老摊主所言:“卖的是货,聚的是人,暖的是心。”从数百年前的乡间市集到如今的文旅地标,曹洼大集始终坚守着民生本味,又不断注入文化活力与时代内涵,在烟火深处书写着鲁南大地的生活热忱与发展新篇。(胡安久) |